为探索资助育人新模式,创新资助育人新路径,架构家校共育桥梁,从而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度,增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主题为“寒冬生暖意,冬被入心田”的“冬季送温暖”家访活动。1月14日-1月15日,国际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杨德兴、副书记徐秋萍、资助专员李婷等多位学工团队老师来到徐州市贾汪区、鼓楼区、丰县范楼镇、丰县梁寨镇等地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创新模式,精准覆盖。为了家访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家访有成效、有质量、有温度,国际教育学院实行了两条线并行的新路径。一条线是学院成立了“学院书记+资助专员+班主任”家访小分队新模式,做好责任分工,协同落实家访。另一条线是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访形式,先点对点实现线上家访全覆盖,再选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家庭开展实地走访慰问,架构家校共育桥梁。
实地走访,精准帮扶。在家访过程中,家访小分队与学生、家长促膝长谈,沟通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综合表现,鼓励学生要以学校“三个四”学生成长成才方案为契机,钻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从受助、自助再到助人的角色转变,用实际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走访徐州市鼓楼区一名因病致贫的学生家庭时,家长说到:“因为患有糖尿病、尿毒症,每周都要去医院透析三次,加剧了家中困难。”杨德兴鼓励家长:“不要有心理负担,困难只是暂时的,国家给予了很好的资助政策,我们也会帮助你们”。
新老党员,精准联动。在徐州丰县时走访交谈中了解到,学生爷爷是1983年入党的老党员,学生奶奶从1989年开始生病瘫痪卧床,爷爷不怕苦、不怕累,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奶奶35年。老师们听完介绍都很感动,鼓励学生要以爷爷为榜样,树立信心、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同时,根据学生对未来比较迷茫的实际情况,家访小分队帮助学生制定详细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家访结束后,受访学生把老师们送到路口时,并坚定地说到:“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我也会积极向爷爷学习,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学校。”这一刻,新老党员助推学生成长成才上实现了真情联动。
此次家访小分队走访,是国际教育学院落实学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工作实效,也是“扶困、扶智、扶志”有机融合的新路径。家访小分队不仅将国家资助政策、学院的温暖、老师的关怀送到学生家中,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有了更加精准的把握,切实有效地助力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
(撰稿:李婷;摄影:付雨姗;审核:徐秋萍、杨德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