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幅员辽阔,江河湖泊众多,河网水系发达。著名的河流有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大江大河,这些河流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缘故,大都是由西向东流入海洋。历史上,先民们在与自然作斗争,获得食物来源的同时,很早就懂得了江河治理、兴利除害,消除水患,发展农业。这些河流都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这里我们重点讲讲黄河、淮河、长江的治理问题。
一、水土保持治黄河
黄河是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自古以来黄河防洪治理都是的重中之重。宋代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明代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伟大号召。至此,黄河的治理与利用并举,先后建有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龙口水利枢纽、青铜峡水利枢纽、盐锅峡水电站等水利设施。黄河的灌溉区域主要有:内蒙古黄河灌区、宁夏引黄灌区、汾河灌区、引沁灌区、河南引黄灌区、位山引黄灌区等,规模宏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蓄洪兼筹治淮河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和济水并称“四渎”,现为中国七大江河之一,是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因其难以治理而出名。
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1949年前,淮北地区水系紊乱,河沟淤阻,水塘沟渠,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游受洪泽湖的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域内洪涝灾害频繁,甚至于旱灾、蝗灾并发,赤地千里。1949年以后,国家开始治理淮河,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整治了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形成了以防洪为主,兼顾除涝、发电、灌溉、航运、水产、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治水成绩,促进了流域内工、农业蓬勃发展,淮北地区已形成了煤、电能源基地和粮、棉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淮河,在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基本完成以后,提高了大中城市的防洪标准,进一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防洪除涝体系;2010年前已完成了巩固提高淮河流域整体防洪标准,使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等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以上,沂河、沭河、泗河、沙颍河等达到50年一遇以上。淮南、蚌埠等重要城镇防洪分别达到50-100年一遇以上标准。
三、三峡开发治长江
长江又名扬子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亚洲第一大河,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区、市),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比黄河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由于幅员辽阔,地形变化大,因此有着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也经常发生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冬冷夏热,年平均气温16-18℃,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近1100毫米。雨季为4-10月,其降水量可占年降水量的85%。
长江按照“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的基本原则,正确地解决远景与近期,干流与支流,上中下游,大中小型,防洪、发电、灌溉与航运,水电与火电,发电与用电,整体与局部以及水土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治涝、水力发电、灌溉、航运、水土保持、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南水北调、水产、下游沿江城镇布局、城市供水、水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旅游等综合利用。
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项目。三峡工程1992年获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三峡工程一期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实现长江二次截流(修建葛洲坝工程时,实现长江首次截流),2003年6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水电站大坝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库长600多公里,总投资954.6亿元人民币,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三峡电站最后一台水电机组于2012年7月4日投产,这意味着,装机容量达到2240万千瓦的三峡水电站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和清洁能源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