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文件 正文

关于印发《关于做好苏州市2020年信息网络新基建的工作意见》的通知

作者:时间:2020-05-11点击数:

 

附件:

 

关于做好苏州市2020年信息网络
新基建的工作意见

 

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信息网络新基建”),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就做好2020年全市信息网络新基建工作提出意见如下。

一、加快推进5G建设和发展

1.加速5G网络建设。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创新容缺受理、开放共享资源,积极推行集约化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全年新增投资40亿元,新建5G基站1万个以上,年底累计建成1.57万个,数量领先全省。建设任务重点向各市(区)拓展延伸,实现全市中心城区、重点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热点区域连续覆盖。狠抓序时进度,实施建设难题、问题清单化,进度定期通报,清单逐一销号。

2.加快5G融合应用。开展5G应用成熟度评估,推动各行业5G应用向纵深发展。支持各运营商建设5G体验中心,加快5G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广电5G通信基础建设,借助广电700MHz频谱广覆盖、低延迟、快速布局的优势,聚焦5G+超高清视频、5G+智慧旅游和应急广播等,构建差异化行业5G创新应用。编制《苏州市第二批5G应用项目库》和《苏州市5G典型场景应用集》,完成试点项目新签约100个,争取5G重点应用项目突破400个。以争创国家5G+车联网城市级应用项目为契机,推进5G+车联网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相城区、常熟市等区域车联网协同发展,市级层面统一规划,实现三区一走廊”5G+车联网示范应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5G+车联网先导区。加大5G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中的渗透融合。

3.加快5G产业强链补链。加快提升全市5G相关产业研发制造水平,加快工业级5G芯片和模组、网关以及工业多接入边缘计算等特色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围绕芯片、射频器件、光器件和光通信等环节发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产业链龙头企业10家,培育产业链重点企业50家,延伸产业链生态圈企业300家。针对全市5G产业链,横向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纵向盘活企业供应链,进一步搭建和完善服务、应用、产业三足鼎立”5G产业生态链。

4.加强5G建设统筹协调。充分发挥苏州市5G建设联席会议作用,组织实施《苏州市5G空间布局规划》,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市县联动。细化政策措施,按照目标考核、综合奖补原则,市县两级财政共同支持5G建设和运营。加快推进中国电信、中国铁塔与市政府签订新一轮战略合作。积极推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与市政府已签订战略合作的落地和实施。进一步携手华为、中兴、赛迪、信通院等开展全方位合作,全面推进基于5G的行业应用和产业发展。

二、着力深化工业互联网发展

5.深化各类平台建设。持续打响工业互联网看苏州品牌。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同步推进工业互联网综合性赋能平台、行业级应用平台、企业自建平台和专业领域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双跨平台、特色平台在我市的集聚优势,大力提升平台输出和服务能力,扩大“苏州解决方案”的辐射领域和区域。继续支持和引导重点企业、重点院所及产业园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重点围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光伏、冶金、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一批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布第三批市级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

6.深化示范标杆引领。深入实施企业互联网融合提升工程,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创建,通过示范引领带动,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技术、模式和业态等创新应用。加强工业互联网在企业内外部的应用,强化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能力、集成能力。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化转型等制造业新模式。打造面向重点行业全产业链、制造全流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控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创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1-2个,省工业互联网特色基地3个,省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企业(平台和标杆工厂)20个。新增示范智能工厂10个、示范智能车间100个。

7.深化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是今年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各地积极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采用联合体形式,重点围绕电梯、光伏、模具、日化等行业发力,完成2-3个国家二级节点建设任务。要紧扣直接服务行业企业的核心环节,推动标识应用。引导和鼓励本地行业企业接入二级节点,探索标识解析平台新商业模式,开展基于标识解析服务的关键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等创新应用,推动超级数字工厂孵化培育,促进标识量、解析量、企业量三量融发,打造全市标识解析产业生态。

8.深化服务体系打造。打造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推动服务商与企业精准对接。加强云服务机构培育工作,鼓励我市龙头制造企业将信息技术服务剥离,成立提供系统集成和解决方案的专业化云应用服务商。推动3-5家重点骨干企业建设或开放云平台,提升产业链的研发生产协同、一体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推动两化融合贯标,提升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继续支持云平台服务商、云应用服务商深入开展企业对接活动,大力宣传推广优秀行业云服务解决方案。公布第三批市级重点优秀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名单。

9.深化生态圈建设。继续实施企业上云行动计划,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培育一批星级上云企业。深化落实与阿里、华为合作的“133”“365”工程,支持和推动企业核心业务上云。推进工业APP培育发展,组织第二届全市工业APP大赛。加快推进软件产业工业互联网化转型,大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数据管理、虚拟仿真等工业软件。积极支持苏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建设和发展,放大联盟资源汇聚和倍增效应,带动全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用发展。各市(区)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特色,引导重点制造业园区和优势特色行业骨干企业,共同创建面向行业的融合应用先导区。完成苏州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建设。

10.深化5G+工业互联网建设。组织制定苏州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实施方案,遴选一批5G+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推动5G技术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创新,挖掘一批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形成5G+工业互联网示范引领效应。建立苏州市5G+工业互联网项目库与资源池,整合我市产业链资源,构建5G生态圈,发挥5G产业联盟作用,为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组织电信、广电运营企业与各类产业园区开展深度合作,针对园区产业特色和重点企业分布,积极部署5G网络,加快实现园区整体广泛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打造苏州5G+工业互联网精品网络。

三、加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发展

11.推动重点平台载体建设。梳理本地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加快优化数据中心部署,组织基础电信企业、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启动从地市级向区县、园区级的边缘计算业务试点和示范部署加快推进以昆山+工业园区为核心的超算中心建设,完成资源总规模超15000CPU1500GPU,单精度浮点计算峰值总值超15Pflops的项目建设。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纳米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重点推动苏州超算中心开展超算基础资源和增值超算服务。加快市域范围内已布局的超算中心的产品研发和应用推广,积极打造与中国科学院共享的超级计算和科学大数据研发应用平台。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重点推动开源算法平台、AI大数据中心等人工智能基础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第二批重点平台。加强与在苏高校合作,在数据加密、分布式计算与存储、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开展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基础平台开发。

12.推动产业集聚迭代发展。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已形成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优势,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部分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应用场景。开展创新应用,组织实施2-3个重点应用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发展人工智能软件产业,围绕高端软件平台化、标准化的创新升级要求,支持开展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基础软件的研发。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挥我市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双优势,推进人工智能+制造,推动制造智能升级,打造一批基于工业互联网赋能的智能车间(工厂)。聚焦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基于机器视觉、智能语音、AIoT、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检测装备研发与应用,鼓励企业加快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

13.推动应用场景拓展。推动企业不断提升工业数据管理能力,促进工业数据使用、流动和共享,释放数据潜在价值。积极推荐企业参与工信部工业数据分类分级示范试点工作,争取1-2家进入首批试点。持续推进重点行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研发,树立全市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及创新发展案例,争取入选省互联网大数据类企业转型升级计划(腾云驾数计划)企业和产品数达40项以上。创新推动区块链融合发展应用,建设发展区块链BaaS平台,探索推进区块链服务网络建设。发挥软件技术在新型基础设施关键环节中的底层支撑作用,推进建设省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5家以上,市级软件企业技术中心10家以上。进一步推动数智云网链技术融合创新,组织开展第二批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培育数动未来融合创新中心。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柔性化生产能力,建设数字供应链,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14.分类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开展省级大数据产业园、互联网众创园评估,培育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和互联网众创园。各市(区)要结合实际,开展大数据开放共享与应用试验,推动载体间交流合作,引导同类载体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同类载体之间相互承接,实现梯度发展。加强创新产业载体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发展具备条件的软件园区争创中国软件名园统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建立重点企业库、产品库、关键技术成果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四、大力推动新型技术融合发展

15.推进全市三网融合建设。2020年,全市信息网络新基建加速推进。全市千兆光网覆盖率达到65%以上,千兆移动网络覆盖率达到35%以上。加快全市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化、高清化、光纤化、IP化改造步伐,通过有线电视基础网络设施改造实现DVB+IP双通道高清、超高清同平台传输承载,满足广播电视传播覆盖和移动化覆盖服务需求,率先实现8K超高清业务全覆盖,为本市高清、超高清视频产业赋能。加快应急广播全域覆盖和纵向贯通,通过建设有线智慧镇(街道),构建假日旅游信息发布系统,打通有线电视智能终端,适配重点单位公共广播,构建苏州市多层次、全方位的全市应急信息发布体系。

16.推进北斗导航和位置服务建设。依托苏州高新北斗建设苏州北斗云平台,在全市范围内提供北斗定位及导航统一平台和载体,打造可管可控安全位置数据大管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实时厘米、事后毫米级连续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及导航服务。完善北斗地面增强基站,实现市域信号全覆盖。开展基于苏州北斗云的多行业试点应用。利用苏州北斗云提供的高精度位置信息结合车道级高精度地图,率先应用于苏州公交优先通行,扩展至对公务车、警车、校车等车辆的精细化监管。加强苏州北斗云与5G通信技术相结合,完成车辆50Hz高频率的实时厘米级定位,突破自动驾驶技术对高频高精度位置信息要求的难题瓶颈,助推自动驾驶在苏州快速应用实施。

17.推进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试点。积极跟踪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发展和标准建设,推动苏州开展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建设,推动量子保密通信在政务、金融及电力等领域试点应用。积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广域量子保密干线网建设,支持我市亨通集团参与干线网络规划编制、标准制定、网络建设及试点应用等工作。在政务上云、金融业务数据、工控网络信息安全、量子保密通信方面加强与区块链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保密通信解决方案。到今年底,全市力争完成5个以上量子保密通信试验应用。

18.推进全市IPv6规模部署。推动基础电信企业继续优化完善LTE网络、固定宽带网络及系统IPv6升级改造,推动广电网络运营商全面完成IPv6网络改造,优化IPv6网络质量并提升接入能力。电信广电运营企业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型数据中心的IPv6升级改造,推动工业智能终端及路由器等固定终端支持IPv6并默认配置支持IPv4/IPv6双栈。加大IPv6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部署力度,5G网络及业务全面支持IPv6。在典型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改造试点示范,探索IPv6融合创新应用。今年,本市电信运营企业的15个数据中心、门户网站、掌上营业厅、自营移动互联网APP全部完成IPv6改造。广电企业加快实现苏州本地广播电视网络的IPv6改造,提供基于IPv6的视频服务业务,不断增加机顶盒终端的IPv6支持数量。加强与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合作,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组织开展未来网络新技术与应用场景在工业领域的试验验证,提供基于未来网络的新型工业专网连接能力。

Copyright©2018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西园路279号 | 邮编:215008 | 苏ICP备050151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