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章制度

MEDIA
 >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来源: 宣传部 时间: 2018-12-20 09:30:18

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大力提升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要求,特拟定《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目标原则

1. 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坚持“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进一步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为建设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基本原则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

3)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党对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二、基本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1. 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 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围绕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人员互聘、岗位实践、创业就业”为主要特征的农业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3. 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4. 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农耕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5. 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大力推进网络教育,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拓展网络平台,丰富网络内容,建强网络队伍,净化网络空间,优化成果评价,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树立网络思维,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创作网络文化产品,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6. 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7. 管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加强教育立法,遵守大学章程,完善校规校纪,健全自律公约,加强法治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促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8. 服务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围绕师生、关照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

9. 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10. 组织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学院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学院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三、具体内容

1. 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发挥农业高职院校的特色优势,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用以指导教学工作。

2)完善课程设置管理、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结合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3)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4)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专业课程的文化底蕴,将科学教育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5)增设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类的选修课和专业课,建设相关教学资源和实训资源,提高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考核要求。

6)完善“养园修身”“筑园塑人”等专业文化,更好发挥“勤勉崇农”学校文化育人作用。健全常态化整改机制,弘扬“精耕细作”质量文化。

牵头部门:教务处、素质教育中心

配合部门:学生工作处、招生与就业创业处、各二级学院

2. 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1)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治理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有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项目,明确给予师生项目优惠政策支持。

2)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教学、技术创新的行动体验,以探究学习替代课堂讲授,实现科研育人。

3)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安排创新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励志讲座,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提高师生创新能力。

4)科技创新制度与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有效链接,设置科技创新学分,使全体学生有创新任务。逐步实现通过奖励学分、授予荣誉、颁发奖金等方式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

牵头部门:科技产业处

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计划财务处

3.扎实推进实践育人

1)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组织实施好“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新农菁英”“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

2)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学院“苏农志愿者,情暖苏州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项目,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打造1项以上省级志愿者项目, 力争4项以上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荣获省级以上优秀称号。

3)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完善学院相关支持体系。

4)把社会实践和社团指导教师的参与工作量计入年度教学工作量中,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牵头部门:团委

配合部门:学生工作处、招生与就业创业处、各二级学院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学在苏农,颂读经典”“礼敬江南农耕文化”“读传统农耕诗,做自豪苏农人”等系列活动。

2)进一步深化“中国梦”主题教育,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实施“与信仰对话”“我的中国梦”“见贤思齐”“我的青春故事”汇报会等主题教育活动。

3)将农耕文化融入到社团发展的全过程,推选展示3个校园精品社团,每年开展1次苏州片区高校社团发展论坛,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4)有效利用“五四”、国庆等重大纪念日契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

5)大力繁荣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院一品一特”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编排和展演一批原创舞蹈、歌曲和网络作品,积极推进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创建。

6)建设美丽校园,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楼名、路名、景观名,推动实现校园景观、道路、场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牵头部门:党委宣传部、团委、素质教育中心

配合部门: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学院

5. 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要加大对校园网硬件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的力度,从各个层面为校园网络建设和完善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为师生提供优质便捷、健康阳光的上网环境。

2)搭建校园文化网络平台,拓宽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在网络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社团活动、名人讲座、专题报告等活动内容引入网络,提高组织活动的时效性。

3) 加强学院名站名栏建设,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渗透功能,激发在校生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4)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交流等目标。

5)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推动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整合,创新开设“苏农故事”“苏农青年说”等专栏,弘扬高尚师德,以榜样的精神感染人,鼓舞人,引导人,加强典型宣传引领。将网络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

6)加强校园各级信息员、舆情监督员的组织与培训工作,在师生中培养网络建设人才、网络管理人才、网络文化人才,加强沟通与协调,同频共振,形成网络舆论和网络文化强势,从而真正掌握网络文化育人工作的主动权。

牵头部门:校园信息化管理中心、党委宣传部

配合部门:团委、素质教育中心、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学院

6. 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在新生中开设必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设《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恋爱心理学》等心理健康选修课,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覆盖率。

2)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举办“青春健康 同伴教育”、蜗牛慢递、“紫手环不抱怨”、“表达心中的困惑,晒出心中的秘密”漂流瓶活动等全校性心理健康品牌特色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定期举办压力应对、情绪管理、学习心理等专题讲座。

3)不断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院学生的个体和团体心理咨询工作,负责协同学生工作处、二级学院处理学生危机个案。

4)通过多渠道提升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增设团体活动室和情绪宣泄室等活动场所,并添置相关活动器材,以期为问题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5)优化和升级网上测评系统,满足广大学生的多方位测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和科学性。

6)努力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

牵头部门:素质教育中心

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

7. 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制度建设规范化。结合学院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2)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将育人目标纳入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服务等各类型部门工作目标任务的考核内容中,作为部门评优的重要指标,细化岗位目标责任书中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要求,并作为个人评优晋级的重要条件。

3)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制度,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社会、学院、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参与的监督体系,将师德师风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等挂钩。

4)完善学院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将教师岗、其他专技岗、管理岗、工勤岗等各类岗位全部聘任到位,加强聘用期内教师队伍的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

5)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6)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每位教师党员,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

7)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制定干部培训计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队伍建设,明确辅导员、班主任、导师的职责、工作标准和考核办法,细化落实育人的责任。

8)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牵头部门:组织人事处

配合部门:党委宣传部、素质教育中心、计划财务处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1)积极探寻服务育人有效方式,加强后勤工作人员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三种意识”(即育人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和“三种精神”(即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后勤职工队伍,服务人员需做到心相通、语相近。

2)完善信息反馈系统,制订后勤人员道德行为规范,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广泛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要求,解决师生员工的实际问题。

3)开展育人活动,以创新的管理理念、优质的服务共书育人华章。通过“文明就餐光盘行动” “走进食堂 体验生活”等系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社会实践能力、感恩意识和自我奉献精神。

4)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活动,组织传染病、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学院公共卫生、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计划,主动开展师生医卫服务工作,提升卫生保健医疗服务水平。

5)创新安全教育理念,创造文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好入学、假期等多个特殊时间节点,努力做好学生校园安全知识宣讲和消防综合演练两大活动,通过讲授知识、实践演练,将安全理念根植学生头脑中。

6)夯实人防物防技防基础建设,提高校园安保效能依托监控平台,合理布置三防力量,完成园林馆和新建学生公寓的技防建设。落实校卫队24小时治安巡逻、巡查和保卫干部巡查、值班制度,完善校园求助服务体系,加强校园交通秩序管理,完善校内交通标识,维护校园交通秩序,营造安全的服务育人环境。

牵头部门:后勤与基建处、安全保卫处

配合部门:学生工作处、各二级学院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1)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资助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优化“勤、助、贷、奖、补、免” 六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项目,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2)优化精准认定工作程序,建立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机制,健全四级认定,两级公示制度,精准认定,精准资助,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各类资助资源,切实保证国家和我省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

3)坚持育人导向,在各类资助评选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意识、社会实践及道德品德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优先资助有奋斗拼搏精神的对象进行精准资助,并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和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4)创新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平台,持续做好学院特色资助计划—“雨露工程”,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对可行性较高的创新项目进行孵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创业。

5)推选资助育人典型,大力开展“助学•筑梦•铸人”活动,全方位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题活动、活动体验、氛围熏陶等形式加强校园内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

6)通过主题讲座、谈心谈话、个例咨询等方式,结合法制化校园建设,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塑造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优良的社会价值观,形成良性循环资助氛围。

牵头部门:学生工作处

配合部门:各二级学院、招生与就业创业处

10. 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1)充分发挥学生“三自”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和学生志愿者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爱国爱校、理想信念、公民责任、社会公德、自强自信、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2)完善激励机制和申诉制度,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中强化学生规则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的培养。

3)组织实施校院两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学生骨干培养计划,积极探索和实践青年学生骨干培养机制,每年培育校级青马梯队培养200名骨干,院级梯队培养不少于1000名。

4)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

5)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牵头部门:团委、组织人事处

配合部门:素质教育中心、工会、各二级学院

四、相关要求

各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要深入学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准确掌握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点,将会议精神落到实处。

1.明确责任。以 “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根据《实施方案》细化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育人工作要求,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切实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

2.严格把关。相关部门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评估督导,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督导考核。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上。

3.取得成效。相关部门将《实施方案》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各牵头部门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将“十大”育人工程以项目化形式落到实处,强化项目管理,形成一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