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化长廊 >> 传统文化 >> 正文

名声远播的特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1-03     [来源]:        [浏览次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特产”。

“鱼米之乡”的苏州,湖荡、河网密布,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厚的物产资源。

生活在天堂苏州的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太湖三白、水八仙、碧螺清茶、四季果品、阳澄湖大闸蟹……这些名声远播的特产让古今中外无数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外国友人流连忘返,留下脍炙人口的诗作、文章。

一、不可不尝的太湖三白

吴地特产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各色水产。

“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最有名的特色水产是有“太湖三白”之称的白鱼、白虾和银鱼,因其色泽均呈白色而得名。

太湖白鱼,又叫“白鲦”,体狭长侧扁,细骨细鳞,银光闪烁,“头尾俱向上”。白鱼肉质细嫩,鳞下脂肪多,酷似鲥鱼,唐代被列为吴县贡品。“清蒸白鱼”是吴中的传统名菜。鱼肉色白如玉,细嫩可口,若蘸以食醋,其味酷似蟹肉,鲜美无比。春夏季白鱼最为肥美,吴歌“四季鱼谚”称“五月莳里白鱼更加肥”。

太湖白虾,壳薄透明、晶莹如玉,略见棕色斑纹。清《太湖备考》有“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泽仍洁白”,太湖白虾也因此得名。

每年五月到七月中下旬,是白虾产卵旺季,也是捕捞旺季。此时的白虾虾籽饱满、虾脑充实、虾肉鲜美,渔民称“蚕子虾”,苏州人称为“三虾”,各类面店也有三虾面应市。

太湖银鱼,长二寸余,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似银,故称银鱼。银鱼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无鳞、无骨、无刺、无肠、无鳔、无腥味。银鱼跑蛋,是一道苏州的应时名菜,鲜嫩味美,柔若无骨。宋代诗人张先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

太湖三白出水即易死亡,所以烹制三白最好就在水边或船上,才能保证食材的新鲜,这就形成了吴地所特有的船菜。吴人一边品尝新鲜美味的“船菜”;一边泛水清游,饱览秀丽的景色,可谓移步换景、杯随景动、盘中映景、“食景两相宜”,在城市里是无法体验这个中乐趣的。

二、水生水长的水八仙

吴地的水产,除了“太湖三白”,最赫赫有名的就是“水八仙”了。水八仙是水生水长的吴地传统食物,大多在秋天上市,包括茭白、莲藕、茨菇、荸荠、菱角、芡实、莼菜、水芹。

茭白列为“水八仙”之首,青、白、洁、净,肉质洁白柔软少纤维,可加工配以荤素炒煮成佳肴。酒焖茭白、虾子茭白、香糟茭白等都为苏式名菜,色白质嫩,清甜香糯。茭白肉丝和茭白毛豆,则是夏天不可或缺的两道蔬菜,受人青睐。

茨菇有一股苦味,小孩子一般不爱吃。但茨菇有许多食疗功能,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行血通淋,是一种风靡世界的碱性保健食品,民间有“内火旺喝碗茨菇汤”的说法。吴地的油氽茨菇片是民间百吃不厌的一道小吃。

芡实,俗称鸡头米,是水八仙中名声最显赫的一个。吴地鸡头米圆整粒大,质地粘糯,香气浓郁,美味可口,是名贵食品之一。鸡头米具有滋养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作用,对体虚者、脾胃虚弱的产妇、贫血者、气短者具有良好的疗效。桂花鸡头米粥是经典的江南甜品。

荸荠,俗称“马蹄”。生吃,醇甘清香,胜似秋梨;熟食,则可烹调成多种美味佳肴。中医认为,荸荠是寒性食物,具有益气安中、清热止渴、开胃消食、利咽明目、化湿祛痰的功效。食用荸荠既能清热生津,又可补充营养,发烧的病人可以多吃一些。以前苏州人过年,年夜饭必备荸荠,因其形似元宝,寓意吉祥。

塘藕,可作水果生食,或加工成藕粉,也可炒、煮、蒸、煨等做成菜肴。苏州塘藕早在唐代便是进贡佳品,得月楼还有“塘藕全席”,现为江苏“三宝”之一,与南京板鸭、镇江香醋齐名。焐熟藕和藕粉圆子是苏州的两道著名小吃。莲藕种子称莲子,莲子汤是宴席上的名贵珍品,也是高级滋补品。

红菱,又叫水红菱,以苏州石湖水红菱最为有名。红菱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味道甘美,宜于生吃。红菱鲜嫩时味甘美,可作水果生食;老菱带壳煮熟,性糯清香微甜,号称“水栗”;老菱可制淀粉,菱粉细洁爽滑,为淀粉中佳品,最宜于制雪糕、冰淇淋和细糕点。

太湖莼菜生长在湖泽池沼,每年清明至霜降间可采摘嫩叶供食用,用以调羹,香脆滑嫩,味沁齿颊。莼菜有着滑腻腻的茎和叶子,叶子呈椭圆形、深绿色,富含胶质。莼菜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珍贵蔬菜,而且有清热、润肺、利尿、消肿、解毒、健胃、止泻等功效。在宋代被列为贡品。人们还把太湖莼菜比喻为思乡之物,与鲈鱼齐名,有张翰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水芹被排到水八仙的最后,大概是由于它美好的品质。水芹绿是绿、白是白,清香脆嫩,茎叶柔软均可食用,生拌、炒食皆可,常在冬春蔬菜淡季采收上市。一盘炒芹菜放在桌上,点上一炷香,房间里即刻佛意浓浓。水芹由于管状的通茎,又叫“路路通”,也是苏州人年夜饭的一道必备吉祥菜。

三、“吓煞人香”的碧螺春

“入山无处不翡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属于绿茶,雄踞“中国十大名茶”榜眼,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西山,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

洞庭碧螺春茶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当地茶谚有“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

“铜丝条”是指碧螺春茶条索纤细,细紧重实,冲泡时迅速下沉,不浮在水面。“纤细”是碧螺春的独特形状,如同苏州女孩的小家碧玉一般,六七万的鲜叶才能做成一斤的成品碧螺春。

“螺旋形”是说碧螺春茶卷曲呈螺。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炒制过程中有“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的特点。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烘干。搓团显毫是形成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浑身毛”,又称为身披白毫。碧螺春茶由白毫遮掩,茸毛紧贴茶叶,按照遮掩程度即茸毛密布的程度可区分碧螺春茶的优次。正宗碧螺春的白毫如同蜜蜂腿上的绒毛。

“一嫩”是指碧螺春芽叶特别细嫩,通常采一芽一叶,芽叶长1.6~2.0厘米。每500克碧螺春茶含嫩芽5万—6万个以上,芽大叶小,芽叶尚未展开。碧螺春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春分至清明采制的品质最为名贵,称明前茶。

“三鲜”是指色(鲜艳)、香(鲜浓)、味(鲜醇)。色鲜艳是指碧螺春茶不仅色泽银绿隐翠、白毫毕露,而且茶汤银澄碧绿、清澈洁净,叶底嫩绿亮丽。香鲜浓是指碧螺春茶的香气清香浓郁,在清清的茶香中还透着浓郁的花果香。味鲜醇是指碧螺春茶在茶味之中还蕴含甜蜜的果味,饮后鲜爽生津,有回甜之感。

碧螺春茶秉承清晨采摘,入夜炒制,月下品茶的习俗,不炒制隔夜茶。用玻璃杯冲泡碧螺春茶时可观赏到“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三种奇观。碧螺春茶芽叶较嫩,水温70度左右即可。将碧螺春茶轻投入水,茶叶徐徐舒展,白毫上带着细细的水珠,银白隐翠,约2分钟后吸足水分,舞沉杯底,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最后,芽叶慢慢在水底绽开,颜色浅碧新嫩,整个茶杯好象盛满了春天的气息,有“春染海底”之誉。

碧螺春以三开为最醇,有“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之说。这是因为洞庭碧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树交错种植,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出碧螺春独特的花香果味。

另外,碧螺春茶还是苏州人定亲嫁娶的必备彩礼。因为碧螺春茶树落地后不可移植,象征着婚姻爱情的坚贞不移。

四、四季佳果真格多

吴地苏州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月月有花、季季有果,四季佳果真格多。春天,碧螺飘香后各色的乡土果品就陆续上市了:草莓、枇杷、桃子、李子、杨梅、枣子、栗子、柿子、柑橘、石榴、银杏等等。苏州人在这丰饶的物产鲜果中被滋润得水灵灵的。

(一)白玉枇杷

枇杷,是江南早熟的水果之一,因为历经秋萌、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被赞为“百果中的奇珍”,与杨梅、樱桃并称为“初夏水果三姐妹”。

枇杷以东山的“白玉枇杷”最富盛名。白玉枇杷产于东山白沙一带,大部分种于半山腰,果形大、果肉洁白甜嫩,汁多核少,光照下像玉雕般透明。

西山主要种植“青种枇杷”,果肉较厚、口感馨香爽口、细嫩酸甜。青种枇杷比白玉枇杷的上市时间稍晚些。

枇杷满树皆宝。果实甘美多汁,花、叶、果仁都可入药,“枇杷膏”、“枇杷露”、“枇杷糖浆”等传统中成药,有清肺、止咳、润喉、解渴、生津、健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功能。枇杷肉加工后可制成果酱、果酒、罐头等食品和饮料。

(二)乌紫杨梅

枇杷落市杨梅熟。

杨梅,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初春开花结实,夏至前后成熟,有“夏至杨梅满山红”之说。

杨梅以西山乌紫杨梅最为著名,果形大、色紫、圆润、肉厚、核小、汁多、甘美可口、甜中略酸,是初夏时节水果中的佳品。王鏊称赞“杨梅为吴中佳品,味不减闽之荔枝”。

(三)洞庭红橘

一部《橘子红了》的电视剧让洞庭东西山的红橘全国闻名。

洞庭红橘是洞庭东西山的传统果品,皮红瓤黄、汁多味美、酸甜适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每年都亲自挑选西山的“洞庭红”桔子进贡,又称“贡橘”。《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橘非洞庭不香。”

洞庭红橘种植面广量多、满山遍野,橘树花开花落,留下颗颗青果。待到秋天,枝头一颗颗挟金裹密的柑橘,十分诱人,让你陶醉其间。苏轼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之誉。

(四)蛋黄板栗

板栗为苏州特产之一。清《太湖备考》有“栗出东西两山,东山西坞者尤佳”。苏州板栗肉色都呈淡黄色,故又有“蛋黄板栗”之称,又香又糯,十分美味。

(五)香糯银杏

银杏为我国特产,外形如杏子,故称银杏,有“植物中的活化石”之称。苏州有很多400—500年的百年银杏。银杏果色银白;去其果皮后,果核呈玉白而光洁,故俗称白果。苏州有“要吃新鲜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一颗白果鹅蛋大,一个铜板买三颗”的俗语。

五、“蟹中之王”的大闸蟹

阳澄湖大闸蟹蟹身不沾泥,又称“阳澄湖清水大蟹”,与河虾、桂鱼同为“阳澄湖三宝”,有“蟹中之王”的美誉。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女士曾作诗:“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可见阳澄湖大闸蟹味美至极。阳澄湖大闸蟹蟹肉细嫩、味道鲜甜,外形有四大特点:青背(青壳)、白肚、黄毛、金爪。

青背,蟹背青得发亮,蟹壳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泽,半透明,烧熟后,显纯红,红得鲜艳。它不同于其它湖区螃蟹的灰色,色暗,泥土色重,熟后呈淡红,红中带灰。

白肚,蟹肚呈白色,白得有光泽,给人以水亮玉质般美感,贴泥的脐腹甲壳,晶莹洁白,无墨色斑点。

黄毛,蟹螯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呈黄色,又称中华金丝绒毛蟹。雄蟹绒毛密而软,不带泥土屑。蟹爪上毛须清爽,显黄色,根根挺拔。其它湖区蟹毛带泥土色,不清洁。

金爪,蟹爪尖上呈烟丝般金黄色,坚实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挺立,双螯腾空,脐背隆起,威风凛凛。其它湖区的蟹,爪尖上没有明显的金黄色。

另外,阳澄湖大闸蟹体壮,墩厚,结实,两螯八爪粗壮有力,放在玻璃上能撑起,爬行自如。与其它湖区蟹相比,同样形体大小的蟹,阳澄湖大闸蟹体重要重得多。

“秋风吹蟹脚痒”,每当丹桂飘香,秋风送爽的季节,莲花岛上的客人就络绎不绝了。莲花岛是最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的产地,位于苏州市区的东北,进出都要坐船,如“世外桃源”一般。岛上居住着三百多户人家,全部以养大闸蟹为生。莲花岛生长的大闸蟹是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出口产品的免检区域。

阳澄湖大闸蟹有“九月团脐十月尖”之说,苏州人俗称“九雌十雄”,意思是九月(寒露以后)是母蟹的黄最好吃的时候,所以九月的时候是最适合吃母蟹的;十月份(立冬左右)就应该吃公蟹了,那时公蟹的膏是最多最好吃的时候。

苏州有“持螯赏菊”的重阳节俗。重阳前后,阳澄湖蟹上市,市庶百姓、文人雅士们在菊花丛中赏花,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吃着大闸蟹,真是美哉悠哉。

近年来,太湖蟹名声鹊起,因其水质改善,味道也很鲜美。

六、百年传奇的老字号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砖一瓦、小巷流水,都散发着岁月的韵味,诉说着曾经的过往。在你不经意的一个个拐角处藏着许多传承了百年的老字号。

(一)陆稿荐

康熙二年(1663年),陆稿荐初创,当时是一家普通的肉铺。店主陆某将店设在苏州东中市,专营生、熟肉。

陆稿荐熬制的酱汁肉是最出名的。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扮成奄奄一息的老乞丐被陆家熟肉店收留。临别时吕洞宾将他随身的一件破稿荐赠送为谢(稿荐是吴方言,就是俗称的草席)。后来陆家随手用这块破稿荐当柴火煮肉骨头,顿时异香扑鼻,人们惊呼“香得来、香得来”!从此陆家的酱汁肉名扬姑苏。陆稿荐也由此得名。

(二)采芝斋

采芝斋始创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位于苏州市观前街,是中国老字号糖果店。因为注重食材的药疗作用,采芝斋又有“半片药材店”的美称。

相传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生病久治无效。苏州名医曹沧洲进京诊脉,并将随身携带的采芝斋贝母糖贡奉慈禧助药,食后病情好转,贝母糖因此被列为贡品。采芝斋从此名声大噪。苏州城里到处流传着“采芝斋的秘制贡糖,治愈太后病”的惊叹之言。

(三)黄天源

苏州黄天源糕团店始创于道光元年(1821年),最初是浙江慈溪人黄启庭在东中市设的一粽子摊。黄启庭父子相继去世后生意每况愈下,至1874年,将店盘与店中牵烧师傅顾桂林,从此,黄天源实为顾姓店铺。

黄天源按时令节气的变化推出各色糕团,正月初一供应猪油年糕,二月初二供应撑腰糕,三月清明供应青团子,四月十四供应神仙糕,五月初五供应各色粽子,六月供应绿豆糕、薄荷糕、米枫糕,七月十五供应豇豆糕,八月十五供应糖芋艿、焐熟藕,九月初九供应重阳糕,十月供应南瓜团子,十一月供应冬至团子,十二月供应各式年糕。

黄天源还有各色风俗糕团,有供应老年人做寿的寿团、寿糕,有姑娘出嫁的蜜糕、铺床团子,有小孩满月和周岁生日的剃头团子和周岁团子,有入学的扁团子,有新屋上梁和乔迁之喜的定胜糕等。

(四)稻香村

苏州稻香村是“中华老字号”的糕饼店,始创于清乾隆38年(公元1773年),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

相传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又因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取名“稻香村”。

稻香村常年供应时令茶食糕点:春季有杏麻饼、酒酿饼、白糖雪饼、春饼等,夏季有薄荷糕、印糕、茯苓糕、马蹄糕、蒸蛋糕、绿豆糕、冰雪酥、夏酥糖、酸梅汁等,秋季有如意酥、巧果、佛手酥,各式苏式酥皮饼,冬季有核桃酥、酥皮八件等。

(五).叶受和

叶受和,于光绪12年(1886年)由浙江慈溪富商叶鸿年始创。叶受和是最年轻的老字号茶食店,以苏式糕点为主,以宁式糕点为辅,拳头产品是苏州的著名小吃小方糕、云片糕和袜底酥等。

相传叶鸿年一日到苏州游玩,买糕点时因购买数量太少遭冷遇,还被讥笑:“若想吃得称心如意,除非自己开店!”叶鸿年一怒之下自己出资开了家茶食店,并取名“叶受和”。所谓“受和”,也是出于“让老百姓心气和顺的购买”之意。

(六)生春阳

生春阳火腿店始创于清同治中叶,原名巨成祥腿栈。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小婿许瑞卿继承并发扬光大,后改名生春阳。

如今的生春阳坐落在观前街洙泗巷口,店内主营老牌的火腿、腊肉,还有香肠,香肚,咸肉,松花皮蛋,高邮双黄咸鸭蛋等等,风味纯正、独特。

(七)乾泰祥

乾泰祥丝绸店创始于同治二年(1863年),虽几易其主、多次翻建,但仍是家喻户晓的“丝绸大王”,“吃到松鹤楼,着到乾泰祥”,乾泰祥毫无争议地成为苏城百姓的衣料首选之地。

乾泰祥的经营特色是:自采原料,自定花型、加工染色,并承制本店购料的男女服装加工。“丝绸大王乾泰祥、天天都有新花样”的广告语深入人心。

(八)松鹤楼

松鹤楼,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苏州玄妙观创建,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是最富盛名的正宗苏帮菜馆,与北京全聚德、扬州富春花园和杭州楼外楼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店。

松鹤楼的名字源于古人以松鹤寓意长寿。松鹤楼的身影出现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金庸先生曾题词“百年老店,历久常新,如松长青,似鹤添寿”。

(九)朱鸿兴

苏州面业大王“朱鸿兴”,1938年由老板朱春鸿创办。

陆文夫的《美食家》多次提到朱鸿兴的面,小说主人公非朱鸿兴的面不吃,足见朱鸿兴的名气。朱鸿兴十分讲究时令特色,五月上市三虾面;小暑过后供应爆鳝面;夏天供应枫镇大面;秋天供应蟹粉小笼,四季门庭若市。当年朱鸿兴店门口的黄包车天天排成一排,成了苏州一条显著的风景线。

朱鸿兴的招牌焖肉面喷香酥烂、油而不腻,有“上风吃、下风香”的美誉。与同德兴的枫镇大肉面、陆长兴的爆鱼面和葱油香菇面、美味斋的爆鱼面、黄天源的炒肉面、东吴面馆的鳝丝面、伟记奥灶馆的奥灶面、五芳斋的五香排骨面、松鹤楼的卤鸭面以及俞长盛的双凤羊肉面并称为“苏州十碗面”。

(十)汪瑞裕

汪瑞裕茶号由安徽商人汪道生始创于清乾隆年间,居苏州茶业界百年老店之首。1966年更名为春蕾茶庄。如今的“春蕾茶庄汪瑞裕茶号”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认可的姑苏茶业界的个中翘楚。

三十年代初,汪瑞裕一改旧式茶馆形式,在二楼和三楼采取西式布局开辟茶室。并且,凡购茶者,均可上楼冲泡试饮。《大光明报》的编辑部曾经就设立在汪瑞裕三楼,是茶与文化密切地融合。

上一条:带你逛街白相相

下一条:巧夺天工的苏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