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农耕文化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科普教育功能,每年接待来自各个学校的中小学生及其他团队、社会人士参观体验,开展农耕文化科普宣传,举办科普特色活动,扩大农耕文化影响,提升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对农耕文化保护、传承的关注,激发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累计接待3.5万人,受到一致好评。主要开展的社科普及工作及成效如下:
1.紧扣农耕文明传承弘扬,打造特色科普品牌活动。农博馆承办的“农耕文化节”已连续举办5届,参与人群覆盖全体师生,并辐射相关街道、社区和乡村,在校内外都有广泛的影响,相关作品获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一等奖等荣誉30多项,打造了最具人气的校园文化品牌,多次被《光明日报》等各级媒体报道。农耕诗词大赛覆盖全体学生,建立了农耕诗词网络题库。
2.开展馆校合作共建,拓展科普宣传阵地。农博馆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定位,主动对接中小学校,结合中小学科学、劳动、历史等课程,上门开展公益授课。农博馆老师先后来到黄埭中心小学,相城中学,给同学科普农耕文化的相关知识,每年至少3次以上。由专兼职人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带着宣传资料和一些古代农具仿真模型深入社区,为社区居民和社区传播农耕文化知识,博物馆积极与周边小学合作,设立苏农现代农业职业体验中心黄埭中心小学体验点、苏州市菜篮子进校园,进一步弘扬农耕文明、宣扬传统文化。
3.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常态化的科普宣传活动。博物馆充分挖掘利用馆藏农耕文化资源,在科普及宣传周活动期间,博物馆老师开展科普宣传,投入专门的科普经费定期开设“中华农耕文明起源”“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漫谈”“带你走近二十四节气”,举办江南农业文化遗产专题展览。累计举办科普讲座15次,受众2380多人。开发《江南农耕文化》课程,并在全校开设,深化对农业、农民、农村的认识,汲取农耕文化中的民族智慧,增强爱农崇农务农的人本情怀。
4.加强科普宣传平台建设。媒体平台的基础条件建设由学校信息化管理中心负责,为相城科技园的科普服务配套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媒体发布内容有学校宣传部负责审核,并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建设由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并建有科普宣传网站,向公众开放,提供活动宣传、活动登记预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