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人类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
三寸粉笔写人生
三尺讲台铸辉煌
是他们
愿当孺子牛
甘为蜡炬灰
是他们
时光流逝 立德树人守初心
薪火相传 教书育人共成长
从教三十余载
他们这样说……
陈桂珍 从教40年

从1982年7月毕业留校至今已整整40年,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也感恩母校给了我走上讲台的机会。教书育人成了我神圣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成了我终身的职责,更感激这么多年来一直支持、帮助我的家人、同事与学生。我热爱教师这份职业,在育人过程中始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力求教学相长,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关爱学生,踏实前行。同时也真诚的希望年轻一代的教师,坚定自己教书育人的信念,立德树人,踏踏实实工作,勤勤恳恳做人。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祝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幸福永伴!
潘文明 从教39年

读书使人厚重,高徒成就名师。从教这么多年,最想跟年轻老师们分享的是:做“四有”好老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至今仍未过时,关键是内涵更加丰富了。一是传道正,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重要位置,把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来不得半点马虎。二是授业精,既要传授知识,又要训练技能,更要教授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作为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扎实的功夫,更要有科学的精神,教师的角色最好是原著、编剧、导演、主演、观众的统一体,成为学生学业的领路人、职业的指导人、生活的知心人,即良师益友。三是解惑实,现在学生心理压力大、迷惘者多、缺乏自信与过度自信并存,迫切需要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关心,确实把课程思政摆到一定的高度,凝炼各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一以贯之地加以传播,久久为功,必将成功。
总之,我的体会是做一名好老师不容易,但我坚信大家一定会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旧照 | 拍摄于2007年
束剑华 从教39年

39年前,我怀揣着“为党工作40年”的夙愿,从一个校园踏进了另一个校园,成为了一名专业课教师。和大多数“从校园到校园”的教师一样,为了站稳讲台,克服本领恐慌,学习几乎占据了全部的生活。由于师资紧张,需要不断更换任课课程,不得不坚持学习,久而久之,学习成了一种习惯。1992-1994年,我被派往乡镇蹲点从事科技扶贫工作,我潜心向农技站长学习,向镇长书记学习,向村长老农学习,与农技站人员一起引进新品种、集成新技术、建设吨粮田,努力把论文写在在大地上,多次省市表彰,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习的力量和价值。在破格晋升副高职称后,面对着中专校职称的“天花板”,已经35岁的再一次走进了大学校园,开始攻读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学位,并努力恶补外语,终于跨过了全国学位外语考试的门槛(当时的通过率不到30%),并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学习再一次帮助我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从此,学习似乎成了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顾39年的从教经历,我从事过很多岗位的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有不同的职责和要求,是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帮我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和适应,也让我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和生命的充实。再过不到一年,我即将完成“为党工作40年”的夙愿,离开工作岗位。“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我相信,学习将会相伴终身。

旧照 | 1990年论文宣读会获奖纪念
袁美勤 从教37年

回顾多年从教生涯,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有几句话我想与同侪共勉:
1、“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天职。教师犹如小小的蜜蜂,采百花酿蜜,辛苦又忙碌,滴滴心血化作春风雨露,德泽每一个学生。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就是教师的丰碑和一生的骄傲;2、作为教师,两袖清风却要站稳、扎根 “三尺讲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教师应有的本色和练就的豁达胸襟;3、注重自身修养,用人格魅力影响、引导学生,努力做到“自觉觉人”,那是作为教师最大欣慰和最理想的境界。
来源:苏农新媒体工作室
策划:党委宣传部
鸣谢:组织人事处
排版:胡广亭
责编:肖阳 李梦蛟
审核:吴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