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NEWS
 >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新华日报:励志耕耘百十载 传承使命与担当 苏州农职院:为农业职教发展注入新内涵

来源: 宣传部 时间: 2017-11-10 09:35:51

点击查看》》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党在新时代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农职院”)围绕“塑造农业职教影响力和吸引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命题,秉承“立足苏南,服务三农,紧扣特色,争创一流”的办学思路,不断创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为农服务等模式,为苏州乃至全省擦亮一块农业人才培养的“金字招牌”。连日来,苏州农职院师生围绕“讲好苏农故事,倾情服务三农”主题,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立足将“苏农”所打造的农业职教品牌影响力传播得更广,也为“励志耕耘,树木树人”这一“苏农文化”的精髓不断注入新的内涵。

“五张名片”树标杆

书写名城名校文化自信

今年7月5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花卉协会举办的2016土耳其安塔利亚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参展工作总结会议上传来喜讯: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荣获本届世园会中国参展工作“突出贡献奖”,成为全国仅有的4家之一、我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作为全球最高级别专业园艺盛会,安塔利亚世园会中国国家项目——“中国华园”设计、建设和维护工作任务由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中标承担,该项目在去年获得“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大奖”和“安塔利亚世园会组委会金奖”两项最高奖项,是中国赴境外参加历届世园会首次赢得大满贯,这也是该校继承担2002年、2012年荷兰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建设任务后,第三次承担并出色完成世园会中国国家展园设计建设任务。

一次次代表中国惊艳亮相国际园艺舞台的背后,是世界对苏州园林艺术的认可与倾慕,是“讲好苏农故事,倾情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更是苏州农职院立足地方,彰显文化自觉、书写文化自信的一次次有力体现。

“从苏州府官立农业学堂到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百十年间十易其名,学院唯独‘苏’和‘农’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勇于担当苏州农业、园林文化输出的责任使命也从未改变。”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向明说,近年来,学院不断在传承中创新,致力于打造“江南农耕文化的弘扬者、园艺职业教育的开拓者、苏州园林技艺的传承者、智慧农业建设的领跑者、国际职业农民培育和输出的探路者”五张办学名片,培养了一批“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张名片”的确立,让学校品牌化、开放化办学的特色发展之路越发彰显活力。目前,学院基本形成了以园艺园林、生态农业、食品加工、农业物联网专业等为特色的,覆盖现代农业一产、二产、三产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群。2015年,园艺技术专业和园林技术专业被列入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单位。现有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高校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省级以上重点(品牌、特色、示范)专业数占专业总数的近一半。

同时,苏州农职院积极实施开放办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荷兰德龙腾农业应用大学、日本横滨商科大学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并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先进学校”,中国文化的“苏农表达”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

协同推进产教融合

提升职业教育创新浓度

和本科类院校培养的人才相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技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上的不足逐渐显露出来,在职场上的发展显得“后劲不足”。近年来,苏州农职院紧贴企业、行业需求,坚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路径,在不断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大做文章。

“以园林类人才培养为例,近年来,我们通过逐步的教学实施与总结,凝练出‘双线四段、筑园塑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苏州农职院院长李振陆介绍,学校将“文化育人”与“技术育人”双线并举,推行“四段”学制,基于工作过程强调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第一阶段借鉴苏州园林,传承文化筑园;第二阶段借助计算机虚拟筑园;第三阶段校内实训工场仿真筑园;第四阶段在联盟企业实战筑园,有效打通理论和实践结合难点,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仅仅通过纸上的设计和想象,无法得知自己的作品是否合理或达到相应艺术水准,为此,我们在设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720°全景视图、逐帧动画制作、平台资源利用、虚拟仿真检测、VR虚拟现实体验等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该校园林工程学院教师赵茂锦介绍,通过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手段,辅助学生“置身其中”自我学习为准则,“边做边想”自我感知为线索,通过虚拟建园,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及任务。在2016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赵茂锦这一“置身其中,边做边想”的教学设计理念获得一等奖。

在苏州农职院,像赵茂锦这样有想法、有创意并能够付诸实践的教师不在少数。“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8项。同时,学校人才培养紧密依托“江苏现代农业校企(园区)合作联盟”,成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融入性”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教授工作站”和“大师工作站”双站撬动,激励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校企联动共建“江南园林班”,量身定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科技服务、人员互聘、岗位实践、创业就业‘五位一体’”的合作育人模式,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生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

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扎根地方支撑产业发展

正值秋收时节,今年6月毕业的苏州农职院第二届“太仓班”学生赵镇波也迎来自己作为“职业农民”的第一个农忙季。赵镇波所工作的太仓娄东街道珠江社区是一个涉农社区,社区拥有自己的农场、果园与专业的农业合作社,虽是刚入职场,但讲起农业机械的操作和水稻、翠冠梨等农副产品的种植,这个“95后”小伙头头是道。

2013年,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联合招生组建“太仓班”,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基于高职学历教育的特殊班级,由政府出全额学费,选拔一批热爱农业的学子,订单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学生学成后统一调配到太仓市农村、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等一线岗位工作,培养合作农场负责人和村镇后备干部力量。

“太仓班”的设立,是苏州农职院回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时代话题所做的创新性实践,也是农业院校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而通过“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苏州农职院更是组织专家团队奔赴生产一线,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及生产一线对接,开展田间课堂教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南通市海安县雅周镇农民张东山家里种植的红心火龙果近日迎来丰收,来自苏州农职院的高级农艺师顾国海老师心里也乐开了花。连续8年每年超过两个月的蹲点,顾国海已经成了海安远近闻名的“驻村专家”,像张东山这样获得农院专家支持的农业种植点,在海安已达到6个,花果种植面积超过200亩。

“我们苏农的团队一共9个人,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锻炼。”顾国海说,从2009年以来,学院的教师们通过“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陆续把引进和自主研发的金鱼草、水生鸢尾等花卉和树莓、红心火龙果等高端水果引入海安,帮助当地农民从技术上实现增收。

如今,苏州农职院已经连续5次被评为“全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和“江苏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积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农机推广人员培训等各类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累计开展培训近10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3万人次。

砥砺奋进百十年,励精图治铸辉煌。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苏州农职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奋力书写使命与担当,在“十三五”期间,将农业职教的品牌吸引力继续扩大,朝着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行列,成为省内领先、行业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农业高职院校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盛 峥